外贸营销
今天的新闻世界是否还需要“大编辑”?(2)
过去,编辑所接触的对象,主要是记者、通讯员和可信赖的信源(如新华社、重要合作媒体等);现在,他需要和社交网络的匿名人士、微信上据称可靠的“内部人士”、 A......
过去,编辑所接触的对象,主要是记者、通讯员和可信赖的信源(如新华社、重要合作媒体等);现在,他需要和社交网络的匿名人士、微信上据称可靠的“内部人士”、APP弹窗援引的“外国研究人员”打交道,这些陌生人可靠吗?编辑们怎样才能确认自己不被欺骗?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他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了解、熟悉这些“陌生人”。
在反思《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虚假新闻的传播时,编辑们普遍提出,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重新核实,只能选择相信“财经”公众号。同时,过去需要核实信息时,编辑的第一反应是给记者打电话,由后者找到跑口单位的负责人求证。现在,当他希望记者向有关部门深入了解信息时,问到的往往是:我们的官方网站上有表态。这就把编辑直接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领域前线。
(三)劳动者:从“稳定时空”到“紧张时空”
“时间和空间,以及时间和空间的产物,构成了我们的思维框架”。以报纸为代表的新闻媒体尽管强调时效性和到达率,但在实际运作中,编辑几乎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时空,在传统的报社,以截稿时间和发行范围为标志,稳定的时空感使编辑工作有条不紊。现在,编辑要同时面对两张编辑台,一张台前,他继续着有节奏的版面编辑工作,把新闻插进习惯的时空格子;另一张台前,他则在不断打破这种节奏,接收并处理突然到来的网络信息,许多时候,消息上网之后,他才发现标题中还有错字。
《人民日报》深圳分社社长朱竞若这样形容这种变化,“现在的编辑压力巨大。过去我们就服务于《人民日报》,报纸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内参以一周为周期;现在,人民网以分钟更新;《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更以秒速更新。”她称之为“疲于奔命的紧张。”
正是在“疲于奔命的紧张”中,越来越多的编辑放弃了新闻价值底线,把传闻作为新闻,猜测作为结论,个人观点作为官方声音,成了“信息超载”的职业推手,这是最值得警惕的。
变化的媒体,不变的价值观
新闻编辑面临的困境是新闻机构现状的缩影。应对新挑战,媒体需要从各个方向重新出发:体制上加快媒体融合步伐,从单一介质的生产者发展成为多媒体传播机构;流程上再造新闻采编体系,重组“新闻编辑室”;经营上从广告导向逐步向社会效益为主体的公益经营事业转型。在重新出发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意识到,新的挑战更需要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建设和价值观坚守。
曾担任《时代》周刊主编、现任美国次国务卿的理查德·斯坦格尔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交流后,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写道,这是一场“关于(变化的)新媒体与(不变的)价值观”的精彩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则概括说,新闻人需要坚持的核心原则不会变。
关于新闻编辑的价值观,有各种表述,普遍强调要追求新闻的真实准确,推动公众知情和社会进步。那么,“编辑人”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才能坚守住“不变的价值观”?
这首先取决于对新闻编辑的定位:究竟是大编辑还是“新闻民工”?大编辑是媒体强调的一种理想化编辑角色,它要求编辑不局限于文字、版面、形式处理,而应该居于新闻的采集、整理、发布中枢,统筹各方资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青年报》推出了《大兴安岭火灾咏叹调三部曲》《第五代》等一批优秀新闻作品,其背后活跃着以李大同等为代表的一批大编辑。《经济日报》在范敬宜任总编辑之后,尝试具有大编辑性质的策划负责人制,推出了詹国枢、庹震等一批名编辑和《关广梅现象》《开封何时能开封》等推动改革进程的报道。以《深圳青年报》和之后的《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为代表的都市报的崛起,也都首先从大编辑主导的《新闻周刊》《深度调查》等版面开始。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闻民工”。进入新世纪,中国媒体编辑发展轨迹掉头向下。在编辑思想上,网络造成的“鼠群效应”使过去稳坐中军帐的编辑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热点快速扩散迫使媒体急于表态,而不是拿出力量深入调查。在组织架构上,报纸纷纷取消深度报道部,转为跟踪网络快速报道的多媒体中心或机动团队。具体到编辑个体,则反映为对编辑能力的要求从主要强调策划、判断、组织信息转为快速复制、粘贴的执行力。
编辑的“新闻民工”定位不是优化了新舆论场的传播,而是不断吹大网络营造的信息泡沫。当噪声无处不在、新闻精品鲜见时,人们开始在良莠不齐的传播丛林中重新寻找那些具有判断力、分析力的大编辑。以“Curation新闻”(精选新闻)为代表,出现了雅虎新闻摘要、《纽约时报》“NY NOW”等一批致力于精选精编的新媒体,其操盘手多是资深编辑,编辑思想上重新开始强调专业判断力。
从新闻业发展进程看,如李大同当年所分析,“相比起电视工作者,办报纸是更为传统和经典的新闻工作,因为电视节目的成功取决于团队的合作,而报纸则几乎永远是单兵作战,编不好一个版面,写不好一篇报道,你是无法辞其咎的……”媒介融合进程中对“大编辑”的呼唤,某种程度上是又一次的重复。从传播技术沿革看,“任何媒体的‘内容’总是另一种媒体,就像文字的内容是话语,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而电子媒体(比如电报)的内容是报纸”。到目前为止,网络媒体的内容主体仍然来自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体,这决定了报纸时代的新闻准则包括编辑价值观必然延伸到媒介融合中。
这是理解今天新闻编辑定位的起点:回到重视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大编辑理想,而不是沉沦于简单重复劳动的新闻民工现实,有了这个判断,才有从以下三个方向重新出发的可能。
共4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