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营销
新闻分析:中国步入“大航天时代”
题:中国步入“大航天时代” 中新社记者 张素 试用一个字概括3日成功首飞的中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那就是:大。......
中新社海南文昌11月3日电 题:中国步入“大航天时代”
中新社记者 张素
试用一个字概括3日成功首飞的中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那就是:大。
火箭芯级直径5米,助推器直径3.35米,全箭长56.97米。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算了算:起飞重量869吨,是中国现役两款明星“长征二号F”和“长征三号乙”之和;推进剂重量、储箱焊缝长度,也是这两者之和。
火箭拥有“大心脏”,助推级为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这是中国单管推力最大的新型动力装置。再加上1台50吨氢氧发动机和1台9吨级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运载能力较现有的提高了两倍多,实现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
放眼全球,“长征五号”是亚洲低温火箭中直径最大、发动机数量最多的火箭,其运载能力与美国现役最大型运载火箭“德尔塔—4”、俄罗斯质子号、欧空局“阿里安—5”等旗鼓相当。
与这枚“大火箭”所配套的设施也多是“大”的。
比如活动发射平台,规模创国内新高:发射平台高近70米,是此前最大发射平台的9倍;台体上表面积逾6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半篮球场。
再如“大火箭”低温加注系统,1万多米的低温管路、3万多米的供气管路,规模创亚洲之最。
“长征五号”诞生在总面积达2平方千米的天津大运载火箭基地。为了火箭模态试验,那里新建了93米高的全箭振动塔,规模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与之相伴,研制难度、研制工作量、保障条件建设难度等也是前所未有的“大”。“长征五号”共计突破12大类247项新技术,累计开展7000余次、1000余项地面试验。
“新技术比例几乎达到100%,这意味着火箭研制风险也在增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他感到压力巨大,但“你要实现运载火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只能采用全新技术”。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实现“大”目标:大幅提升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支撑中国由航天大国迈进航天强国。
航天人常说:火箭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舞台就有多大。仰望更广阔的星空,以“灵巧”著称的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力竭”,新一代“长征家族”接棒。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仍然记得,中美建交后,美方赠送给中国约1克重的月壤。“再过一年,我们中国人将用自己的双手从月球上取回不只是1克的样本。”他说。
根据计划,“长征五号”将直接服务于中国探月三期、载人空间站、火星探测等重大专项任务。
龙乐豪指的是将在2017年下半年发射的“嫦娥五号”。他脑海中的想法更“大胆”:载人登月。“如果分三次发射‘长征五号’,进行两次交会对接,也能把航天员送上月球,再把他安全地接回来”。他兴致勃勃地说。
“长征五号”还可以用于不同地球轨道大型载荷及其它深空探测任务载荷的发射,同时为重型火箭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栾恩杰说,目前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等纷纷开展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逾百吨的重型火箭的研制,这已成为火箭技术大势所趋。
“在这场比赛中衡量的是相对值,如果我们不发展,就等于落后。”栾恩杰呼吁当代航天人“一定再走长征路,攻关重型火箭”。根据构想,未来重型火箭的助推器直径5米,“长征五号”成功首飞相当于已有现成的助推器,奠定了技术基础。
征途仍在星辰大海,“长征五号”在中国航天发展的多方面开疆拓土,中国人已步入“大航天时代”。(完)